平安基金上演人才抢夺“大战” 权益产品遭排挤规模不振业绩欠佳
本篇文章3529字,读完约9分钟
simon wijers在unsplash上的照片
艾沫、沪深金融集团郑锦研究院/研究员苏果·李鸿/编辑
自3月份以来,在全球股市的动荡下,公共基金的发行也受到了影响。就连以前受欢迎的科技基金也遭遇了寒冷天气。平安基金旗下的一只科技主题基金一直坐在“冷板凳”上,别无选择,只能扩大筹资规模,成为今年首家扩大筹资规模的科技基金。
虽然冷市是影响新基金发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基金不能出售的原因应该从公司自身寻找。近年来,平安基金人才流动加剧,似乎陷入了“抢”人才的怪圈。仅自2019年以来,就有两名副总经理和六名基金经理离职。在投资和研究人才频繁流失的情况下,平安基金没有坐等死亡,而是从其他基金公司或证券公司“挖人”,为自己“补血”。2019年,平安基金吸收了8名新基金经理,但其中6人是新来的,他们担任基金经理还不到一年,很难保证相关基金的未来表现。
近年来,平安基金规模开始爆炸式增长,但资产比例严重失衡。规模完全依靠固定收益产品来支撑,而股票基金的比例“可怜”。截至2019年底,平安基金的总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但在过去三年中,该公司的股权产品比例不到10%。股票产品不被重视,叠加基金的经理人频繁更换,平安基金旗下股票基金的表现实在令人担忧。
?
首先,平安基金的科技主题基金在拓展招聘上坐冷板凳,束手无策
今年年初,在科技股强劲上涨所带来的盈利效应影响下,基金发行迎来了一波春季行情,而科技主题基金领涨,以“爆发性基金”和“阳光基金”为龙头的基金频频刷屏,E基金的高端制造、东方红启东的三年控股混合、鹏华的技术创新、交通银行柯睿的技术创新等众多产品都在一天之内“秒亮”。
由于实际认购资金远远超过了募集规模的上限,许多新基金也开始实行比例配售原则。
然而,自3月份以来,股市进入调整期,市场波动对新基金的发行带来了很大影响,投资者的热情不复存在。基金提前结束募集的现象逐渐消失,甚至以前的科普基金也冷了。平安基金旗下的一只科技主题基金“冷板凳”,成为今年首只获延续的科技基金。
3月20日,平安基金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延长平安三年封闭式基金和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募集期限。原定于2020年3月20日募集平安三年期封闭式混合证券投资基金,现决定将募集期限从2020年3月20日延长至2020年4月3日。
目前,股市相对动荡,科技股的调整范围正在扩大。一些投资者会选择安全,这导致新基金发行的冷淡。然而,市场动荡可能只是平安三年封闭和混合创新以延长招聘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平安基金下其他科技基金的表现也对平安科技创新三年来的封闭式和混合型招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前,平安基金发行的另一只科技基金平安智慧中国(001297)曾有业绩不佳的先例。基金成立于2015年6月,但截至2020年3月26日,基金自成立以来累计亏损已超过30%,累计净单位价值仅为0.681元。业绩不佳也直接导致投资者赎回该基金。目前,其规模已从发行时的18亿元缩水至6亿元。
但是,在当前科技主题基金受欢迎程度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再加上平安基金此前发行的科技产品业绩不佳的先例,平安科技创新已经封闭和混合了三年,其未来的“业绩”并不乐观。
平安科技创新的三年封闭式组合,并不是平安基金今年第一个延长招聘期限的产品。此前,平安创业板etf Link还宣布将融资期限从2020年3月13日延长至2020年3月20日。基金合同于3月25日生效,a股和c股的初始募集规模分别为1.92亿股和6500万股。
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平安基金成为了融资展期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在2019年,平安基金旗下至少有11只基金延长了募集期限(所有股份一起计算),涉及8只债券基金和3只混合基金。
此前,2018年,平安基金未能发行三只基金,即平安鼎城丁凯、平安志多新a股和平安鼎兴丁凯a股
?
第二,辞职潮与“灌血”挖人,平安基金困于人才抢夺怪圈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人才作为核心资源,往往对公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俗话说,如果基金公司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评估和激励空的空间,就很难留住人才。
近年来,平安基金人才流动加剧。根据Flush ifind的数据,仅自2019年以来,平安基金就有两名高管和六名基金经理离职。然而,管理人才和投资研究人才的不稳定性会对基金公司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平安基金即将离任的两位高管均为副总经理,其中王涛因个人原因于2020年2月28日离职。王涛有丰富的银行工作经验。他曾在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新加坡华侨银行、渣打银行、宁波银行总行等工作。彼亦担任应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监察长,于二零一五年六月至二零一零年二月二十八日期间,彼担任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平安基金另一位副总经理付强因工作调动于2019年8月19日离职。付强在证券和基金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曾供职于华润集团、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深湾巴黎基金管理公司、精实证券、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等。他自2017年1月20日至2019年8月19日担任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除了更换副总裁之外,自2019年以来,平安基金还留下了6名基金经理,分别是傅浩、曹礼、沈俊华、邓翔、许氏和李习安。
在以上六人中,沈俊华是平安基金资历最老的。他曾在中国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固定收益研究员,并于2012年加入平安大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他曾担任固定收益分析师、基金经理和固定收益投资中心副主任。在他任职平安基金期间,沈俊华的最佳基金回报率为18.83%。
另一位基金经理曹礼于2014年9月加入平安基金,并于2019年4月10日离职。加入平安基金之前,曹礼在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连续两年获得新财富金融工程最佳分析师团队冠军,连续四年进入前三名。但在平安基金时期,曹礼管理的三只混合基金的业绩没有亮点,两只基金的回报率不到3%。
此外,邓翔和傅浩于2016年先后加入平安基金,并担任投资研究部投资经理。然而,在担任平安基金基金经理期间,他们管理的基金表现不佳。邓翔只管理平安新新创业基金。自2016年7月19日至2019年4月19日,邓翔从平安基金辞职。在过去的三年里,邓翔的就业回报率约为-20%。傅浩管理的两个混合基金的就业回报率也在-16%左右。
过去一年,有两名高管和六名基金经理离职,这对平安基金来说并不是一个重大损失。平安基金如何应对员工流失?
据金正岩沪深金融集团的观察,平安基金选择了“挖人”的方法来补血,而员工很快就流失了。
2019年,平安基金新增基金管理人8人,分别是、韩珂、卢振山、戴宏坤、苏宁、、高莹和刘。其中,一些基金经理是从其他基金公司或证券公司“挖来的”人才。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平安基金2019年新任命的8位基金经理中,有6位基金经理,即吕振山、、高莹、刘、戴宏坤和苏宁,都是新上任的,他们担任基金经理还不到一年。戴宏坤和苏宁的从业时间还不到100天,而且他们大量聘用新手基金经理,因此相关基金的未来表现可能难以保证。
对平安基金来说,一方面,高管和基金经理的频繁流失难以控制,另一方面,这是一种“挖人”的补血现象。平安基金能否在新旧基金经理的更替中站稳脚跟?它会落入人才竞争的怪圈吗?
?
第三,股票产品“酷”已经连续三年低于10%,今年已经下跌超过40%
从渠道来看,平安基金成立之初就有着巨大的先天优势。当时,平安集团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和销售团队,平安证券和平安银行都具备基金销售的资质和经验。
近年来,平安基金规模开始爆炸式增长,2017年上半年末首次突破1000亿元。2017年至2019年,公司经营规模分别为1794亿元、2878亿元和3496亿元。
虽然平安基金近三年的总规模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但实际上公司的资产严重失衡,规模完全依赖于固定收益产品的“支撑面”,而股权基金的比重更是少得可怜。
2017年至2019年,平安基金的商品基础规模分别为1607亿元、2136亿元和2028亿元,负债基础规模分别为55亿元、619亿元和1256亿元。固定产品占总规模的比例分别为92.64%、95.73%和93.94%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三年里,平安基金旗下的股票产品规模还不到10%。
股票产品没有估值,基金经理经常变动,因此平安基金旗下股票基金的表现可能令人担忧。
根据Flush ifind的数据,截至3月26日,平安基金旗下40%以上的活跃股票型基金今年都出现了业绩亏损,上海和香港的平安股息下降幅度超过10%。该基金近两年、近一年和近半年的增长率也很低,分别为-5.99%、-2.23%和-7.13%,在同类排名中相对落后。
标题:平安基金上演人才抢夺“大战” 权益产品遭排挤规模不振业绩欠佳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11029.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