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非净利润六连跌重组三连败高管屡次减持 华铭智能究竟在做什么?
本篇文章1514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谢报道
近日,华明智能发布了对深交所询证函的回复公告,称公司目前正在筹备的重组交易中不存在逃避重组上市的情况。
这是华明智能上市以来的第四次重组,前三次都失败了。
据悉,华明智能于2015年首次上市,是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领域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终端制造商。上市后,华明痴迷于重组,上市后三年内重组了三次。在营业收入一个接一个上升的同时,非净利润的扣除额却一个接一个下降。
持有华明智能股票的李先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我不明白,我不明白这家公司要做什么!”
重组的目标是什么?
2016年1月7日,华明智能股票停牌,开始了上市以来的首次资产重组。然而,它在暂停五个多月后失败了。目标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柔性电路板生产和芯片加工。
2017年2月8日,华明智能股票再次停牌,计划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一个月后终止。基础资产属于智能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
2017年4月21日,华明智能再次宣布停牌,并开始第三次重组操作。拟通过发行股票和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北京国正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国正通”)90%的股权,并筹集配套资金,表示拟加强资本运营,实现两轮驱动发展。经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两次询问和证监会的反馈,该方案最终获得证监会的批准。2018年10月,华明宣布公司决定接受国政通600万元人民币的赔偿,并终止此次重大资产重组。
据悉,国正通是一家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银行的第三方进行身份认证的公司。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政通的主要身份信息验证业务和学历验证业务遭遇政策调整,未能完成赌博业绩。
三次重组都失败后,华明智能并没有气馁。2019年1月,另一项重组计划开始实施。此次收购的巨力科技的主要业务是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电子收费产品(等)、模糊路径识别产品和出租车车载产品。
收购目标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业务从柔性电路板到身份认证再到车载产品。一方面,华明智能每次重组目标的业务都不一样,有一种“想出来就是一个出来”的感觉,受到投资者的质疑。公司是否有长期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在几次收购交易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最近两次,上市公司涉嫌违反审批规定,收购目标盈利能力下降,可能被埋没的高商誉受到市场多方的批评,负责收购的团队的专业性也受到质疑。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多次发函,要求公司说明业务变化对国正通业绩的影响,并核实交易对手(巨力科技)是否有寻求华明智能控制权的安排等。
扣除六年的非净利润
根据财务数据,华明智能的营业收入近年来稳步增长,从2013年的1.5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64亿元,连续五年实现增长。
然而,《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从2012年的4673.18万元降至2018年的2558.61万元,保持了六年的连续亏损。与此同时,根据choice Financial Terminal的数据,其毛利率在2013年达到了57.93%的峰值,然后一个接一个地下降,2018年仅为36.67%。
图像来源:选择金融终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注册会计师告诉《证券日报》,在正常情况下,扣除非净利润才是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表现,而毛利率则显示了企业产品业务的竞争力。这两者也是直接相关的。
华明智能近几年在忙什么?是因为公司业务的竞争力在下降,才痴迷于重组,还是因为专注于重组,其业务绩效在下降?
2019年,华明智能发布第一季度报告,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56%,上市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下降44.81%,扣除后净利润下降10.40%。据公司介绍,2019年,公司将紧紧围绕董事会制定的年度总体经营计划,加强企业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同时加大企业R&D和销售力度。
此外,华明智能公告显示,自2018年6月以来,公司高层一直在减持公司股票,减持的时机非常巧妙。许多投资者对此表示怀疑。
图像来源:选择金融终端
为什么公司高管总是在收购资产前减持股份?企业忙于并购吗?重组一再失败。负责收购的团队的专业性有什么问题吗?公司的长期战略规划是什么?
针对上述问题,《证券日报》记者联系了华明智能秘书,发出了采访提纲。对方只是说“M&A从来没有和主业有关系”。
(编辑蔡善丹策划谢)
标题:扣非净利润六连跌重组三连败高管屡次减持 华铭智能究竟在做什么?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23662.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