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会史馆 风雨兼程,中国科协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本篇文章2939字,读完约7分钟
中国以史为鉴,向学习。2018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60周年。为了系统回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发展历程,汲取历史的力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历史博物馆将于近期开放。
为了迎接这重要的一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家-科学和技术应用程序已经精心策划和推出了一系列的文章,题为“科学和技术协会的历史博物馆”。从一个新的角度,它告诉你中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100多年来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和中国科协一个大家庭的风雨历程!这是第五章,请注意。
欲阅读更多“科学协会历史博物馆”系列文章,请访问官方网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线历史博物馆或“科学商城”的公开号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只有30多个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不足5万人,其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较少。虽然“一五”计划的实施使科研状况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各项建设的需要。
1956年1月,发出了“进军科学”的伟大号召。随后,国务院召开动员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出席会议的有700多名来自各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其中一些是新中国成立后回国的杰出科学家。
7个月后,1956-1967年科技发展长期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草案出台。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于同年12月正式批准实施。这个计划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绘制了宏伟的蓝图,极大地鼓舞了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
1958年9月18日至25日,全国科学联合会和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在北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礼堂联合举行了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四项决议:(1)关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2)关于将本次会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三)争取提前五年实现“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决议;(4)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科技捐赠活动和筹备召开全国科技发明创造活动代表大会的决议。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成立,中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有了自己全国统一的组织,并迅速在省、市、自治区(台湾和西藏除外)、特别地区、市、县以及工矿企业、公社和学校建立了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到1958年,科学和技术协会的全国成员从140万增加到600万。
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去农村参加科学实验。图为中国科协主席李四光在现场进行科学考察
各级科协积极实施“群众性科技专业活动与主要科技机构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政策,自由发动群众,紧紧围绕工农业生产需要,组织“技术上门”、“技术咨询”、“技术研究”、“技术表演”、“新技术素养”等大型活动,通过现场会议、展览、信息交流等形式举办各种培训班和科学讲座。
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农业连年歉收,广大城乡人民的粮食和副食品严重短缺。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中国科协在1961年的全国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各级科协必须把农业服务作为长期的首要任务。”今年,各地科技协会指导了群众的科技研究活动,加强了农业科学普及和培训活动。群众称赞“技术上门”活动是“雪中送炭”。
团结科技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各方的积极合作和共同努力下,“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提出的建设任务提前五年完成,填补了空在中国一些科技领域的空白,特别是在计算机、两枚炸弹和一颗卫星领域。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研制成功,1959年,大型通用计算机“104”研制成功。1960年,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被成功地设计和试制出来。
1961年4月,中国科协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性质和职能,实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调动了科技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成绩。
1961年,中国科协副主席朱克真(前排右一)参加了气象雷达学会的研讨会
1963年8月召开的全国天然有机化学会议,使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在分别研究牛胰岛素和羊胰岛素的基础上进行了合作研究,促进了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发展。
此外,从1961年到1966年,中国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原子弹、中短程导弹、电子管模拟计算机、氢灯和高压泵灯、有限元方法的建立、蛋白质分子必需基团修饰与活性损失关系的定量公式的制定等,并在农业研究、氢弹研究、人造卫星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在此期间,中国科协加强了与国际科技界的联系,展示了新中国的形象,并以科学技术为桥梁,通过出国访问、参加国际会议、在中国举办研讨会和加入国际组织,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
1964年8月21日,北京科学研讨会开幕
1964年8月21日至31日,中国科协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北京科学研讨会。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44个国家和地区的367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
1966年7月,根据北京科学研讨会代表的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了夏季物理研讨会,来自33个国家的144名科学家和来自各大洲的一个区域性学术组织参加了会议。中国物理学家提出的分层模型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没有学习的学习活动”
在这十年的特殊时期,中国科协及其各级附属机构被迫中断工作,但一些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继续以各种形式开展科技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学的活动”。
中国科协迎来了短暂的寒冬,周恩来总理仍然十分重视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普及科学技术。科学家以袁隆平、吴绍奎、李振声、高士奇等为代表。也坚决坚持自己的能力范围,钻研自己的工作。
1968年,中国农业学会的成员袁隆平在湖南用不育植物转移杂交水稻
在1975年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公开宣读了高士奇提交给他的照会。高士奇说:“没有人问过科学普及的问题。工人、农民和士兵迫切需要科学知识的武装。请关心和支持科学工作。”周恩来大声说:“高士奇同志的意见很好,很好!”每隔一天,他就指示相关部门来处理这件事。
1977年秋冬,高士奇致信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提出“关于恢复中国科协的四点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这封信在中国科普史上意义重大,对恢复科普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许多地方科技协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坚持在当时的恶劣条件下收集数据和进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成就。如广东省科协主席冯炳泉坚持科研,研制成功的时-频削波语言处理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农业学会会员、安江农业学校教师袁隆平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进取,终于在1973年培育出杂交籼稻。
中国植物学会研究员李振声从1956年开始从事小麦与偃麦草的边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经过20多年不间断的田间种植和反复试验,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培育出一系列改良小麦品种,开创了蓝单小麦系统和自花结实系统,建立了小麦异代换系育种的新方法——回交育种法。
1977年12月10日至1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天津召开研讨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航空空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林业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等五个学会参加了研讨会。这是经过十年特殊时期后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多学科学术会议。
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直到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终于迎来了“科学之春”,中国科协也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标题:科协会史馆 风雨兼程,中国科协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17117.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