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债28亿巨额分红14亿!谁是最大受益者?中公教育直面质询
本篇文章3981字,读完约10分钟
连续两年,中工教育几乎将其所有的可分配利润都分配给了现金分红,但其扩张投资依赖于大幅增加对外借款。大部分巨额股息去了哪里?这对小股东真的有益吗?
《投资时报》研究员李宇辰
巨大的红利,听起来棒极了。但如果公司在支付巨额股息的同时大举借债,你会怎么想?
令人欣慰的是,中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工教育,002607.sz)连续两年实现了良好的增长。然而,在2019年年报公布后不久,公司就收到了深交所的年报询证函,重点是年报的巨额现金分红计划。
《投资时报》的研究员注意到,中工教育2019年的分红计划是每10股派发2.40元(含税)的现金股利,现金股利总额为14.8亿元。在2018年完成14.19亿元现金分红后,很大一部分分红将再次派发。
数据的简要对比显示,2018年和2019年,中工教育的现金分红分别占当期净利润的123%和82%,占当期期末可分配利润的99%和97%,这意味着这种分红方式基本上属于不留任何资金的分红。值得一提的是,分红计划实施后,包括实际控制人在内的前三名股东将获得超过11亿元的现金。
然而,有趣的是,中国的公共教育虽然支付了很大比例的巨额股息,但却借了大量的钱,令人费解的是,它宁愿借钱也不愿支付股息。
据年报显示,2019年末中工教育短期贷款余额为28.67亿元,较年初的16.07亿元增加12.60亿元。根据中工教育的解释,大量举债是由于采用了更高比例的现金分红来回报资本市场,同时加快了综合学习基地等硬件设施的投资节奏。
如果目前需要加快投资步伐,为什么要支付大部分股息?这是否符合所有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长远利益?
14.8亿股息和28.67亿短期贷款
2019年,公众教育年报相当抢眼,营业收入91.76亿元,同比增长47.12%,净利润18.05亿元,同比增长56.52%。在业绩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工教育几乎从可分配利润中支付了巨额股息,这也引起了市场的热烈讨论和监管关注。
3月30日晚,深交所发出年度报告询证函,要求中工教育解释年度现金分红计划的原因,该计划是否会导致公司流动性不足,是否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和资本支出。
根据年报,中工教育2019年的分红计划为每10股全体股东分红2.40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为14.8亿元。不会分配红利,资本储备也不会转化为股本。2018年,中工教育还获得了14.19亿元的巨额现金分红。2018年和2019年,中工教育的现金分红分别占当期净利润的123%和82%,占当期期末可分配利润的99%和97%。
大部分股息没有留下多少空间?
根据年报,中工教育5%以上的股东为陆、、,陆、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持股比例分别为41.36%、18.35%和15.61%。
根据持股比例,陆、、2019年将分别获得6.12亿元、2.72亿元和2.31亿元,三人将获得11.15亿元的现金分红。
这意味着,通过巨额现金分红的形式,公司的现金已经转变为大股东的资本,大股东的资本压力得到了缓解,但我国公众教育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投资时报》的研究员注意到,尽管支付了很大一部分股息,但中国的公共教育负债累累。
年报显示,2019年末中工教育短期贷款余额为28.67亿元,较年初的16.07亿元增加12.60亿元。短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达到28.78%,比年初增长6.60个百分点,主要是银行短期贷款增加所致。
银行贷款的大幅增加增加了财政支出,侵蚀了公共教育的净利润。数据显示,2019年公共教育财政支出为2.04亿元,比2018年增长8181.92%,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支出和收费增加。
根据2019年年报,中工教育的资产负债率达到65.55%,比2018年(58.98%)高出6.57个百分点,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为0.75,债务偿还压力较大。
数据还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工教育负债总额为65.29亿元,其中流动负债为64.22亿元,账面货币资金为27.24亿元,货币资金不足以支付短期还款。在这种背景下,中工教育没有用利润来偿还欠款,而是支付了超高比例的现金分红。分红后,货币资金进一步减少到12.44亿元,减少54.33%。
《投资时报》的研究员注意到,在深交所的互动投资者交流平台上,有投资者问:为什么短期贷款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我想知道这么大一笔贷款用在哪里了。
对此,中工教育表示,近年来,该公司已采用更高比例的现金分红来回报资本市场。同时,为了快速升级3.0版职业教育产品和服务,公司加快了综合学习基地等硬件设施的投资节奏。继续投资未来,为股东创造丰厚回报;公司未采用股权融资方式,而是积极向合作银行寻求适量的低息信贷资金,以补充投资资金。
如果有必要加快公共教育投资的步伐,为什么要支付很大比例的股息?这是否符合所有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长远利益?
深圳证券交易所年报询证函部分
图片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不可忽视的退款风险
据企业调查,中工教育成立于1999年,2018年底借壳上市。其核心业务是公务员、机构和教师的招聘考试培训。
中工教育在年报中表示,公司主要以预付学费的形式开展培训业务,并在满足收入确认条件后将预付款确认为收入。由于公司的培训业务是短期和季节性的,预付款的生成和确认是滚动的,但也能反映未来某个阶段的收入增长。
中工教育还表示,近年来,年终预付款呈现出高增长趋势。2018年,由于考试节奏的变化,年末预付款仅增长13%,但年收入却增长了54%。截至2019年底,预收款增加了37%,预计这将支撑2020年的收入。
事实上,预付款不仅是支持公共教育的收入,而且预付款带来的投资收益也是净利润的主要来源。
据《投资时报》的研究人员称,从产生预付款到确认收入通常会有几个月的延迟,公众教育会将其中一部分投资于理财产品。在互动平台上回答投资者提问时,中工教育表示,公司对预收款及其周转进行了审慎、动态的管理,并适当投资于低风险、期限符合公司业务需求的理财产品。
2018年和2019年,中工的教育和财务管理收入分别为1.06亿元和1.84亿元,分别占业绩的9.19%和10.19%,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对近两年净利润的高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工教育在年报中认为投资收益是可持续的,这种投资收益依赖于持续预付的培训费和大量资金的滚动投资。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公共教育预收的培训费为26.34亿元,仅够支付目前27.24亿元的账面金额。2018年和2019年,中工教育投资支付的现金分别为171.36亿元和270.55亿元,委托理财金额分别为38亿元和57.74亿元。另外,根据3月10日的公告,中工教育计划将80亿元以内的闲置自有资金委托财务管理,服务期自2019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2020年度股东大会结束。
然而,公共教育中提前收取培训费方式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导致风险不容忽视。重组过程中,中工教育暗示预付款隐含退款风险,这部分可能面临学生大规模退款导致的现金流大幅减少,从而对业务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对此表示担忧。
此外,受疫情影响,大多数线下课程尚未恢复。公共教育收费是否有集中退款?
《投资时报》的研究员注意到,为了解决提前收到的巨额培训费的退款风险,有必要具备较强的支付短期资金的能力。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公众教育支付了很大比例的红利之后,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将大大降低,账面货币资金不再能够支付预先收到的培训费。一旦出现退费风险,中国的公共教育将承受巨大的支付压力。衍生出来的金融投资资金会大大减少,投资收益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这种情况是否对中工教育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绩效承诺的实现有重大不利影响?
公共教育收入绩效
图片来源:国鑫证券经济研究所组织的公司官方网站、公司公告
在线收入仅占12%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鉴于当前疫情,中工教育通过深交所互动回应投资者,称疫情期间所有教学均已网上转移,疫情解除后各地课程将全面恢复。
然而,目前,线下培训的业务收入在公共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
根据年度报告数据,2019年公共教育培训总人数达到328.74万人,同比增长42.44%。其中,面对面培训150.82万人次,同比增长26.51%;在线培训人数为177.92万人,同比增长59.46%。
然而,2019年的培训人数与培训收入的增长率并不匹配,这也引起了深交所的质疑。虽然面授培训的数量少于在线培训,但面授培训的增长率远低于在线培训,但收入数据显示面授培训的收入为80.84亿元,同比增长40.09%;在线培训收入10.36亿元,同比增长133.50%。线上和线下部分的收入增长明显高于培训人员的收入增长,这合理吗?
通过对比收入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线下培训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88.08%,仍然是中国公众教育绩效的支柱。尽管在线培训在2019年增长了一倍多,首次超过10亿元人民币,但其数量仍无法与线下业务的收入相抗衡,仅占11.92%。
2018年5月,中工教育在借壳上市时做出了业绩承诺。2018年至2020年,扣除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9.3亿元、13亿元和16.5亿元,三年合计38.8亿元。
中工教育在2018年和2019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1.2亿元和17.2亿元,业绩实现率分别为120.73%和132.25%,2019年业绩超过了2020年业绩目标。
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中国公共教育很有可能在2020年实现其绩效承诺。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工教育2019年的收入增长率同比下降了7.6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长率下降了63.15个百分点。与2018年相比,绩效增长率明显下降。
中工教育一年来的股价走势
数据来源:风
?
标题:借债28亿巨额分红14亿!谁是最大受益者?中公教育直面质询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10727.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