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无奈拆分 便利店是否还有风口?
本篇文章4176字,读完约10分钟
我一直在寻找我的家,但是便利店没能等到投资。
日前,罗森中国董事兼副总裁张生向《国际金融新闻》记者表示,罗森已确认接管华东(主要是宁、苏、杭)和重庆的全日制便利店,但具体交易方式不便透露。
同时,北京、天津、成都微信公众账户主体分别变更为北京、天津、成都山海蓝图业务管理公司。
全日制曾经被称为“最像7-11便利店的地方”,但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模仿者已经暴露出资金链和商店关闭的问题。2018年11月,有一个关于与苏宁乐购股权合作的“流言”。
“这些年来,大量资本已经进入零售业。在全职资本方基金破产后,它们就没有造血能力。”Lianshang.com高级顾问王国平表示,这次这家全职便利店被拆分出售了。
“现在看来,便利店行业真的很难说有过什么热情,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行业融资高潮。然而,这个行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仍然存在。”2月27日下午,无人零售领域的企业家和投资者李彤(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新闻》记者。
李彤表示,在中国,便利店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现在该行业应该告别“野蛮增长”。
“拾荒者”出现了
2017年,发布了“百城一百万计划”,表明“百城一百万码头”的战略目标应在未来五年内实现。但这个“宏观”目标只迈出了一小步,全职的命运将会改变。
在接受《国际金融新闻》记者采访时,北京的许多消费者报告说,他们最近发现,他们办公楼附近的全日制便利店的一些货架是空的,商品不全。
“不久前,当我全职去购物时,我发现基本上没有我想要的东西。店员说缺货是因为公司资金短缺,补货不及时。当时我觉得不可思议,但后来我在微博上了解到全职员工拖欠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我意识到我全职遇到了财务危机。北京消费者张女士告诉记者。
据公开信息,这家全职便利店是2011年在北京成立的华福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当时,日本连锁便利店巨头7-11被认为是其在北京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2017年,北京共有350家门店,占据北京市场份额第一位。与此同时,它还将其领土延伸到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为了这个辉煌的记录,全日便利店微信公众账号“我们的小时全日便利店”声明:“2017年,全日北京彻底打破了外资便利店在北京的垄断,成为北京便利店最多的公司。中国首都的核心战略位置促进了新零售业的新格局。”
然而,2017年底,《财经》的一份报告指出,2016年的全职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遭受了严重亏损。从那以后,关于金融问题的新闻层出不穷。一位知情人士向《国际金融新闻》记者透露,仍有全职员工拖欠工资。
2018年11月,全职母公司北京华福卓越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遭遇p2p闪电爆炸,导致全职资金链断裂。全职也暴露了几次,公司正在等待“接管人”。
现在,整个时代迎来了一个新的结局:华东和重庆的大部分商店都将被罗森接管,所有的商店都将变成罗森。罗森告诉记者,罗森选择购买这些地区的全日制商店,因为“它可以与罗森形成战略互补。”
《国际金融新闻》记者还注意到,专职便利店“我们小时专职便利店”的微信公众账户已变更为“北京我们小时专职便利店”,账户主体由“北京专职三六五便利店连锁有限公司”变更为“北京山海蓝兔商业有限公司”。然而,天津和成都的全日制便利店微信公众账户的运营实体分别变更为天津山海蓝图和成都山海蓝图。
根据调查数据,上述三家“山海蓝图”的大股东蔡雪艳和赵博兰分别持有三家公司50%的股权。值得一提的是,蔡雪艳也是银鹭子公司厦门银鹭进出口公司的法人,而此前有关厦门银鹭集团母公司雀巢收购全职员工的传言十分猖獗。
然而,2月26日下午,雀巢相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新闻》记者提供的一份声明指出,“雀巢控股的是厦门银鹭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山海蓝图与厦门银鹭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没有关联,因此此事与雀巢无关。”
2月28日下午,《国际金融新闻》记者联系了专任便利店总裁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目前不便透露专任与山海蓝图合作的具体细节,“我们可以关注后期微信公众账户的信息更新。”
多米诺骨牌倒塌
或者是因为曾经建立的百城百万终端过于高调,这种全日制的改变吸引了零售业的很多关注。
杭州“百货店女王”李玲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段话:“附近一家全日制便利店关门了,里面的货架收拾得整整齐齐,玻璃门上贴着一张通知。”这家商店才开张4个月。自从我第一次创业以来,我就一直在那里。乍一看,这是相当体面的,如选址,门处理,商店布局等。,但在商品的外观、价格和陈列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我买了一些东西,发现收银软件的开发、收银员的功能、收银员的技能和商店经理的能力都失败了。当时我想,当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我就急于开一家店,“死”会很快。”
事实上,在全职之前,北京的两个便利店品牌已经相继倒下。
2015年7月,前北京7-11高管王耔带着近30名管理人员离开公司,并在隔壁创立了便利店品牌。当时,北京市场上的一家便利店“黑马”宣布,计划在一年内在北京开设200多家连锁便利店,然后将业务扩展到中国一线城市。
然而,仅仅一年后,王耔带着一些员工离开了这个社区,加入了由斑马投资公司创办的便利公司。至于王耔的仓促离职,有传言称是由于与投资者的分歧。那一年(2016年),上海所有五家便利店都关门了。
2018年8月2日,邻居给供应商和员工发了一封通知信,称公司从8月1日起停止了总部的所有业务,并陆续停止了门店。停业的原因是公司账户中没有可支配资金。
2018年9月,隔壁北京市场的另一家便利店品牌131发出通知,承认公司因现金流问题无法正常运营。131便利店隶属于北京世平一三一便利店连锁有限公司,其创始人陈登旺拥有超过25年的供应链行业经验。2018年4月24日,131便利店也宣布从肖春资本获得了4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隔壁的投资者是林山金融,131投资者是肖春资本,全职(投资者)是华福控股。这些便利店的倒闭与它们背后的投资者的财务背景有很大关系。”曾服务过许多大型零售公司的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新闻》记者,金融平台的零售主要是为了给一个基准项目融资提供便利,而前者对项目的要求是可以快速复制、扩展和大量销售。
该人士指出,自2018年以来,许多资本驱动的零售企业瞬间崩溃,这基本上是黄金大师背后的资金链断裂造成的。
隔壁店关门后,中国连锁加盟协会曾发布文件称,零售业需要长期投资并稳步发展。尽管邻里事件不具有代表性,但它也给行业带来了警示。便利店的发展需要稳健,注重经营的基本技能和店铺的盈利能力,建立良性的资本循环。
“从表面上看,这些连锁便利店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但从根本上讲,资本的大规模干预是让这些参与者退出的因素之一。行业分红吸引了大量疯狂的资本涌入,这导致许多企业进入快速扩张时期。这些资本驱动型企业专注于门店数量的扩张和新概念的引入,没有时间停下来整顿自己的运营,打造核心竞争力。”中投卓志咨询公司执行董事汪文华告诉《国际金融新闻》记者。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经过此次全日制活动,便利店市场将理性回归。“当邻居和全职员工增加时,每个人都觉得当地的便利店正在欢迎这种发展趋势,他们都期待着能够与日本竞争的本土品牌的出现,但他们没有想到这种趋势会这么快消退。”
红海还是蓝海
便利店业态的关注应该从大卖场遇到的发展瓶颈开始。
刘成(化名)曾经想和一群朋友一起去便利店。2015年之前,他开始关注这个领域。然而,由于团队内部的分歧,这个计划在开始之前就夭折了。“现在看着它,我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刘成告诉《国际金融新闻》,2012年后,家乐福、沃尔玛等零售巨头都在进行业务调整。当时,大卖场被认为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开始衰落。“当时,家乐福、麦德龙和一些当地超市都表示,他们希望在中国市场扩大便利店的规模。(企业)非常兴奋,认为他们可以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自2015年以来,中国便利店行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卓志提供的数据,中国便利店的数量从2015年的9.1万家增加到2017年的10.6万家,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1181.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494.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5%。
电子商务,一个投资和融资服务平台,之前发布了新一轮消费意大利就业-未来商业投资报告。根据该报告,2016年至2018年8月,便利店行业的融资活动数量达到190个,在大消费领域最受欢迎的投资渠道排行榜中排名第三。其中,仅2018年1月至8月,便利店行业就发生了近60起融资事件。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在资本不断进入后,便利店行业的发展一度有蓬勃发展的趋势。
“传统便利店品牌一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一定的开业规模,但在外部资本的帮助下,一些品牌在一两年内就出现了。坦率地说,每个人也很尴尬。零售不是一项可以快速完成的业务。在商店展示的商品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网络,其中涉及物流和仓储以及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刘成告诉记者。
现在,外部资本来去匆匆。当首都寒冷,一些品牌倒下后,便利店行业会是一片“蓝海”吗?
此前,中国连锁特许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在过去一年快速上升,租金成本上升18%,人工成本上升12%,水电成本上升6.9%。便利店企业迫切需要改善管理以应对成本上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一些资本仍在关注便利店领域的行业发展。
“外来资本进来后,大家都觉得风来了。现在回报逐渐理性化,我们认识到工业资本可以促进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刘成这么说。
汪文华总结了便利店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一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便利店的数量成正比;二是消费者需求升级。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便利店的目标顾客对价格不太敏感,对消费体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4小时便利店可以满足消费者快速便捷的线下购物需求,符合当前年轻人的消费趋势;第三,城市人口密度正在上升;第四,新零售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便利店行业的转型。各种新概念的引入,如无人管理的便利店和智能供应链,给这个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最后,政策支持和资本干预也在迅速推动这一市场的发展。
汪文华认为,中国人均便利店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每户3000人的水平。便利店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仍有增长热点,而全国布局尚未出现。
标题:全时无奈拆分 便利店是否还有风口?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19816.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