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年末搞突击交易 “冲时点美颜”不可取
本篇文章1638字,读完约4分钟
■张伟
接近年底时,依靠“出售房屋”、“出售公司”和“改变会计(政策)”来“保住性命、保护壳”的上市公司数量有所增加。其中,虽然有许多正常的重组行为,这些行为在资产定价上是公平的,并且有利于公司主营业务的长期发展,但有些公司确实属于“适时表现之美”。
根据作者的不完全统计,仅自去年11月以来,交易所就询问了近10家上市公司,它们是否在年底做出了“空壳保护”的意外交易安排。此外,笔者还注意到,在统计过程中,一些公司被问及是否存在“发行可转换债券的突然分红”和“首次公开发行的销售或利润突然确认”。虽然这种“赶时间”行为表面上是“迫不得已”,实际上不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但却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作者有三种观点:
首先,"天时地利人和"是理解上市公司的暂时担忧,但它可能会留下许多隐患。
就个人而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初衷显然是为了中长期发展。然而,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一旦意外交易完成,不良资产或不具备产业协同效应的资产将被投入上市公司,这可能会拖累上市公司中长期业绩的改善,成为真正的“负能源资产”。
同时,通过这种方法的操作,一些僵尸企业无法实现“成功”的保壳,这也将对资本市场生态和市场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监管机构已经提高了对意外交易的认识,这种重组越来越难以蒙混过关。上市公司不应该冒险,而应该把回报作为他们的主要业务。
笔者注意到,监管部门针对年末上市公司意外交易增加的情况,重点做了相应的监管工作,旨在剔除虚假、保留真实,巩固上市公司的质量。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部门重视事件中的监管作用,综合采取发函询问、约谈中介、提交核查、采取惩戒等措施,将监管与强化问责相结合,努力通过监管约束与市场约束相结合,充分揭示交易本质,及时制止不当行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关注了这封由可疑的意外交易公司发出的信件。例如,最近有一家上市公司被问及:“该公司在股权转让协议生效后3个工作日内是否办理了工商变更,以及是否存在年底通过出售资产来调整利润的情况?”。
上述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表示,到目前为止,有20多起涉嫌空壳交易和10多起涉嫌套现交易。在公开市场的约束下,公司自愿取消或调整了一些明显不适当的意外交易。此外,交易所等监管机构在依法进行必要监管的同时,仍支持主营业务薄弱但经营规范的公司引进优质资产,巩固主营业务,提高持续经营能力。
第三,监管当局从多个维度促进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上市公司和“关键少数”需要遵守规则,走正确的道路,才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长期的立足点。
笔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已经就“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表了15次讲话,监管部门的指导方向非常明确。与此同时,监管当局为上市公司多层面的质量提升奠定了制度和生态基础。例如,通过修订和完善上市公司重组的相关规定,降低再融资门槛,实施分类监管,引导机构资本价值投资,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优化上市公司的制度环境;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多次高层实地考察和调查,我们可以了解上市公司的需求,并对合理的需求给予大力支持甚至帮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携手,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震慑侥幸者;推进证券法、刑法等法律的修订,增加资本市场的法治供给;将培训目标扩大到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抓住“关键小股东”中的关键点,讲道理,提建议,督促他们回归岗位,诚实守信,以主业为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好方向和基础。
笔者与部分上市公司的“关键少数”进行了交流,发现与监管部门的面对面交流,甚至讨论中的“口头对抗”都极大地触动了他们,他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尊重市场、尊重法治、尊重行业、尊重投资者的重要性。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曾指出,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础磁盘”,是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器”。笔者相信,只有坚定不移地“卸美”、“弃过滤器”,上市公司才能看清和展示自己的真实自我,真正提高公司质量,成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履行社会责任的先锋”。
标题:上市公司年末搞突击交易 “冲时点美颜”不可取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39007.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