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 “韧性城市”防灾理念,究竟对现代城市建设有何启示?
本篇文章1689字,读完约4分钟
今年以来,由于南方各地频繁发生洪涝等流行病和自然灾害,我们生活的城市呈现出脆弱的一面,也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应急处理和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各地纷纷出台措施,制定应急预案,为城市划定“安全线”。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是新技术的源头,也是新技术的实践场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大数据、云计算、5g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支撑的弹性城市正逐渐成为提高城市安全性和发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如此“有弹性”,城市应该如何提高安全性?
“韧性”一词最初用于力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学科,后来扩展到城市研究和规划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末,弹性城市正式进入规划领域,人们开始通过调整社会框架和提高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容量来防止未来的影响。
所谓“弹性城市”,是指城市在地震、台风、洪水、恐怖袭击等突发社会危机面前,快速反应、快速适应、动态反馈、维持城市基本运行、快速恢复功能的城市形态。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防灾减灾新概念。
现代城市可以从四个规划层面提高城市防灾的安全系数。它们是集成应用层、产品功能层、模型支持层和数据资源层。在综合应用层面,城市的弹性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医疗和公园平台都将植入弹性技术,以确保对灾害的第一反应和及时处理。在产品功能层面,有必要建立一个城市运营数据收集、建模和分析、协同联动和灾后恢复系统。它能够智能地判断、建模和分析灾害,并给出响应计划。其次,城市的模型支撑层是城市规划建模与评估系统,模拟城市在灾害发生时的完整响应系统,是防灾的核心环节。通过模拟和判断灾害现场,可以在处理真正的灾害之前提供充分的预防准备。最后,在数据资源层面,这是一个弹性城市的“大脑”。通过对城市建筑信息、能源信息、地理地质、水利等数据的收集和定量分析,为城市的救灾行动提供了有力的实施方案。
现代城市向“弹性城市”的升级之路
当前,抗灾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坚持预防与救助相结合,在提高系统抗灾能力的同时,提高城市的整体抗灾水平。此外,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弹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应该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城市的优化升级,用智慧城市的智慧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弹性的未来城市。
据报道,国内外城市相继开展了建设弹性城市的实践。例如,伦敦发布了一份题为"管理风险和增强复原力"的政策报告,重点是提高抵御洪水、干旱和其他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纽约在遭受罕见的飓风桑迪(Sandy)袭击后,启动了“一个更强大、更有复原力的纽约”的实施计划,重点是预防和控制洪水和风暴潮。此外,国际组织在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联合国减灾署的"让城市具有抗灾能力"方案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世界上100个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方案,这两个方案汇集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共同努力促进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的建设。
在中国,尽管弹性城市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城市安全需求的增加,中国弹性城市的建设已经加快。前不久,老智慧城市企业汉德裕友成立了汉德抗灾科技有限公司,加大了防灾救灾等“大安全”的布局,更好地促进了既有城市的安全和科学建设。作者还发现,在中国,大多数参与建设弹性城市的服务提供商都是长期扎根于城市建设的公司。例如,汉德裕友网络有限公司是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十二优”全面合格的建设服务提供商。这种完全的资格可以为弹性城市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
据悉,汉鼎复原技术的技术团队主要来自浙江大学复原城市研究中心的博士团队,由复原城市之父美国艾林伍德院士和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王乃玉教授带领。在弹性城市领域技术领先,核心算法引擎处于世界前列,领先国内技术水平5年以上。目前,由王乃玉领导的浙江大学弹性城市研究中心已经开发了一个弹性城市管理平台。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定量分析和决策模型,包括灾害推演过程,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被充分应用于推动弹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随着城市人口和功能的不断扩大,各种灾害和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增强城市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使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标题:风靡全球的 “韧性城市”防灾理念,究竟对现代城市建设有何启示?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04888.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