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风波背后 小米的新零售压力
本篇文章4965字,读完约12分钟
在小米“暴力裁员”平息后的20多天里,常远(化名)仍然坚持在社交平台上为自己说话。"你听到的只是冰山一角。"3月初,该公司在社交平台微博上发布了一些截图,包括@小米高管在内的许多微博用户高喊:“雷军先生能出来解释一下小米集团涉嫌非法裁员吗?”
常远最初是小米线下业务的相关员工,他与小米的合同于2020年2月到期。据他说,公司里有裁员的迹象,所以人力资源部说服他自2019年11月起自愿辞职。他认为这一行为涉嫌非法裁员,并且他还没有从小米那里得到媒体的赔偿。
与此前引起全网关注的网易和华为裁员不同,在小米回应“合同已经到期,不再续约,并给予相关补偿”后,裁员的舆论风暴很快被新的热点所掩盖。在3月下旬接受《国际金融新闻》记者采访时,常远仍坚称,外界看到的并不是整个事件的全貌,整个事件并不像小米官方回应那样简单。
当常远在推特上发布小米涉嫌非法裁员的消息时,小米家居上海世博园店前经理李易(化名)也在处理与小米的裁员纠纷。他们的共同点是,李易和畅园都是与小米线下业务相关的员工。
对于上述裁员,小米也一一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双方都有自己的看法。根据辞职员工的分析,在这些裁员的背后,也反映出现实:小米线下渠道的运营模式已经逐渐成熟,但是随着小米店投资的不断增加和线下渠道的高成本,早期负责“探索之路”的老员工已经成为公司成本降低的“受害者”。
1
未付赔偿金和无效股票
从小米公司对记者的回复来看,常远以前是上海公司的门店经理,主要负责门店的前期业务选择和选址、付款、运营期间的运营指导、合作伙伴考核评分等业务。
“员工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于2020年2月29日到期。根据员工绩效考核和国家相关法律,公司于2019年11月20日发出不续签合同的通知,并根据劳动法给予了处理。相关补偿,没有暴力裁员。”小米说。
在大多数关注此事的网民看来,合同已经到期,已经给予了赔偿,小米的做法是合法和合规的。常远本人从未否认合同到期,但他认为外界对该事件的了解是片面的。
昌源于2017年初加入小米,最初是浙江专卖店(小米家居合作伙伴合资项目)的经理,主要负责浙江省的客户开发、线下开店和客户关系维护。同年下半年,由于业绩突出,开始接手华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部分线下业务,后来基地从杭州转移到上海。
直到2019年11月14日,一切平静都被打破了。这一天,常远在下班前接受了相关人力资源的“采访”,直接被告知“公司需要调整和优化”,并建议他主动离开。然后在11月15日和11月20日,人力资源部与他们沟通了两次。
常远认为,根据劳动法,小米可以在合同到期前一个月,即今年1月底通知他不要续签合同。"说白了,是裁员吗?"常远表示,人力资源部没有给出其表现不合格的原因,并建议在11月底或12月前离职,因为公司有裁员,人力资源部和地区领导需要向总部提交裁员名单。
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晓寒告诉记者,劳动合同到期时,法律没有规定公司是否应该提前30天通知。公司只需在到期前通知员工,公司愿意或不愿意续签劳动合同。同时,晓寒还提到,如果员工在合同期内自愿离职,公司可以免除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员工是否提前自愿离职是个人选择,公司无权要求。
然而,对于常远的声明,小米在回复《国际金融新闻》记者时给出了另一个版本。该公司称,人力资源部从未要求该员工尽快自愿离职,其合同于2020年2月29日到期。经过业务确认,他没有续签劳动合同。2019年11月,他发出了不续约通知,一个月后,他发出了ems通知。2020年2月3日,他发布了辞职补充协议,11天后,他发布了ems辞职声明。
针对上述员工至今未获得补偿的实质性举措,小米还解释说:“由于员工在3月7日返还了公司的固定资产,n+1的补偿将在4月5日,即下一个发薪日支付。”
在另一家拥有庞大销售网络的国内科技公司工作多年后加入小米,曾让常远看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曙光。当他接受人力资源部的面试时,他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出乎意料。
因此,在他停职期间,常远也有所反映。就在几个月前,他还从小米创始人雷俊发那里获得了股票收益。2019年7月,为了庆祝小米集团进入世界500强,雷军宣布,他为核心外包服务团队的20,538名员工和合作伙伴准备了一个红包,每人赠送1,000股。根据小米3月26日的收盘价,这只股票的总价值约为2.1亿港元,每名员工持有的股票约为1万港元。
常远在“红包”的名单上。2019年7月19日被授予此“红包”,所有权期限为一年,即2020年7月19日全部拥有。然而,根据规定,员工仍然必须在持股日上班才能获得相应的股票。换句话说,如果员工在授权日期前离职,授予的股份将自动失效。
2
别无选择只能兑现的期权和已经移交的辞职申请
常远可能不是这样。他说,他从公司高管那里了解到,上海分公司和小米公司都不得不裁员5%。目前,这一说法尚未得到证实。
然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有小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拥有三位数职位号码的“小米老人”李易,也因为辞职纠纷站在了小米的对立面。
这不是减薪,这不是工作调动,这是直接解雇。对于李易来说,他从早期的售后服务到后来的零售转型,逐渐从店员变成了主管级别的经理,见证了小米手机的诞生、小米家居的开业、小米在香港上市等历史性时刻,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在小米的职业生涯会这样结束。
2019年12月11日下午,和往常一样,李易在他管辖的小米之家的石博园店处理相关业务。然而,就在这一天,小米上海区域经理、人力资源部等突然造访,要求他们当天在系统中提交辞职申请,理由是有人代表李易打卡上班,而且他们在工作时间不在店里,辞职截止日期是1月31日。
李易不同意小米“牵强”的解雇理由。根据李易的解释,没有旷工。至于代表商店打卡,商店的营业时间是12小时,作为商店经理期间发生的一切都需要及时处理。“有时你需要在晚上开会或出去谈论顾客,所以考勤工作就交给店员了。”李易还表示,时间不会长达一年。
你可以想象,双方的沟通是不愉快的,从下午2点持续到当天晚上10: 30。来文中提到,李毅拥有的小米期权可能不会兑现。自2011年加入小米以来,李易在2014年6月赢得了小米一定比例的期权。然而,在双方谈判期间,他被告知:“如果公司单方面取消,就没有选择。”
那天晚上回家后,李易发现自己已经被小米的各个工作组开除了。第二天,他把期权换成了现金,同时,他收到了暂停公司调查的通知。25天后,李易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显示他的辞职申请已经提交。然而,据李易称,在此之前,他从未提交过任何辞职申请。
对此,小米在回复《国际金融新闻》记者时表示,这是内部违规,打卡的事实很明显。该公司保留了相关证据,并发出了内部电子邮件通知。人力部通过快递向世博园的经理发送了一份劳动终止通知,人力部代表他启动了离职系统流程,因此没有人对此一无所知。
然而,针对这种情况,晓寒表示,如果员工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公司应承担举证责任,如果举证不利,他可能面临被发现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如果公司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员工违反公司制度,违反员工意愿代表其提交辞职申请,则解除劳动合同是违法的。
目前,李易和长垣都在试图通过劳动仲裁维护自己的权利。目前,李易也在找新工作。他从事手机线下销售多年,换行业对他来说不现实,但与小米的纠纷影响了他在行业内找到新工作。年初,李易采访了另一家手机制造商,采访的职位和工资都低于小米。在面试中,他预测自己能赢得这份工作,但最终还是被拒绝了。另一个人力资源部含蓄地告诉他,他将来可能无法继续从事这一行。
3
裁员背后,是小米的线下渠道压力
记者注意到,2020年3月10日,在实名职场社交平台上,一位名叫“小米员工”的用户透露,“据我所知,小米已经挖出了狼hr,现在正在狼上。最后一个淘汰系统涉及所有部门,必须裁员10%。”
对于上述说法,记者在询问小米时被告知,“公司将根据业务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关评估,但从来没有任何政策要求所有部门最终裁员5%-10%。”
目前还不知道小米采用什么标准来优化相关部门的人员。然而,长垣和李易在离开公司之前都是与小米业务相关的员工。一位最近离开小米的员工表示,据他所知,自去年11月以来,小米线下渠道的许多员工都被解雇了。“这可能与小米线下渠道的压力有关。目前,团队已经使项目非常成熟。根据现有的模板,老员工可以轻松完成,但如果招聘一批年轻人,就可以完成,这可能不如老员工,但人员成本会降低。”。
小米是从网上起家的,在创业前五年,他一跃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老大。在2014年和2015年,小米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销售冠军。然而,小米在2016年遭遇滑铁卢,其市场份额直接从冠军跌至第五。事后来看,小米意识到了线下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从今年2月24日起,小米之家正式从售后服务转变为新的零售店,截至当年12月,小米之家的门店数量超过了50家。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小米之家迅速扩张,除了直销店之外,小米还通过授权商店逐渐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截至2017年12月底,小米的家庭数量达到287户;截至2018年底,小米在中国大陆直接运营的小米家庭数量达到586户,翻了一番,小米与合作伙伴运营的授权体验店数量达到1378家。
在过去的两年里,李易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2017年7月,小米之家在上海的第三家店——石博园店开业,李易被调到这家店,一年后被提升为店长。
畅园的任务越来越多。“2017年,我负责开了30家新的小米之家。2018年,这个数字跃升至46家,其他一些不同类型的小米商店也相继开业。”
相关信息显示,2018年底,小米将销售和服务部门重组至中国;2019年6月,雷军在一次动员大会上强调了小米中国未来三年的战略纲要,包括在三年内投资50亿元建设新的零售设施。同月,小米成立了中国线下业务委员会。
不难看出,小米在线下市场的投资仍在增加。苏宁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傅毅夫表示,随着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经减弱。在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下,手机制造商需要给用户提供产品以外的体验,包括网络销售无法提供的消费场景体验和服务体验,这也是目前手机制造商大量开设线下商店的原因,通过深化消费者的线下生活场景,可以提高转化率和出货量。
然而,在智能手机从4g向5g转型的初始阶段,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正在萎缩。第一移动电话研究所所长孙延彪表示,在2019年华为的攻击下,oppo、vivo和小米的国内市场份额都出现了萎缩。
从销售业绩上,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整体环境越来越差。李易需要每月完成一定的目标流量。他说:“在2017年,当商店的表现好的时候,每月可以达到600万。到2018年,基本保持每月500万至550万。到2019年,公司的任务指标不断下降。去年12月降至300万,今年1月进一步降至200万。”
与此同时,对小米门店的投资仍在增加。2019年12月28日,小米米粉旗下的100多家门店同时开业。当时,官方宣布小米米粉的终端数量已经超过6000个。
常远表示,2019年,小米线下商店的重点主要是授权商店和其他类型的商店,在小米之家开设的新店不多。然而,2020年,小米之家重新规划了路线,开设了600家门店,包括100家新直营店和100家专卖店,另外400家授权门店被改造为小米之家。
这将需要大量的成本。常远表示,开一家授权店通常需要几十万元,但小米屋的成本至少超过100万元。商业选择、选址、装修、设计、招聘、培训和营销等一系列流程不可能在一两个月内完成。
除了开店成本高之外,总有一种声音说小米的利润太低,经销商的利润空受到挤压。孙燕彪表示,渠道与手机制造商的关系是利益,取决于制造商是否能给空带来足够的利益空间。在国内制造商中,华为给予高毛利的空空间,这对经销商渠道更具吸引力。
独立it分析师傅亮认为,小米需要在线下渠道上开设很多课程。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它的竞争对手oppo和vivo在空有相对较大的毛利,这些制造商的合作伙伴将获得更多的利益。小米模式本身正在做最终的性价比,其前提是它将压缩利润,这将对渠道提供商造成压力。
(应受访者要求,常远和李毅都是化名)
标题:裁员风波背后 小米的新零售压力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14818.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顺丰“穷”则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