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时代打响“新移民”之战
本篇文章1861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记者王立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城市的发展不断突破界限,互动活跃的画卷正慢慢展现在大家面前。随着工业、资本等发展要素的流动突破行政边界,中国进入了都市圈时代,初步形成了“连续的都市圈-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其他城市化地区”的多层次城市体系。拥有中国三分之一人口和超过一半gdp的大都市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0”模式的主要形式。
1月7日,在“都市圈时代的人口流动研究”研讨会上,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和中国联通智能足迹发布了中国都市圈“新移民”吸引力报告。该报告采取了与以往城乡人口不同的视角,采用了中国大都市地区“新移民”的新视角,根据人们的需求探索了中国30个核心大都市地区对“新移民”的吸引力,在全面描述现状的基础上预测了“新移民”的未来流向,并思考了如何在大都市地区创造和增强“新移民”的吸引力。
一线城市的大都市区吸引了“新移民”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表示:“与过去相对独立的城市视角不同,从大都市区的角度来看,我们把‘新移民’定义为从其他地区进入大都市区内的新城市化地区的人口,涵盖两个‘进’。”他进一步解释说,首先是“进城”,将城市常住人口从非城市常住人口转变为城市常住人口,主要是指当地新增的城市化人口;第二,“进入圈”,由非都市人口向都市人口转变。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根据不同群体的规模、质量和可持续性及其对都市圈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六个典型的“新移民”群体,即本地移民、返乡移民、大学毕业生、企业家、老年移民和国际移民。
什么样的大都市区对“新移民”更有吸引力?基于对“新移民”群体的描述和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发展需求,报告从五个维度进行衡量:收入、就业、服务、活力和趋势。同时,从规模、质量和趋势三个角度对每个维度进行分解,形成一套“5×3评价体系”,共30个指标,对大都市地区“新移民”的吸引力进行评价和排序,形成中国第一个“新移民”
总体而言,“上北申光”位居第一梯队,杭、成、宁位列新一线前三名,中西部地区的代表城市武汉、重庆、Xi也位列前十名;贵阳和昆明作为西南省会城市的代表,在趋势指数排名中名列前茅。在空的格局上,板块之间存在剖面差异,重心向南移动。在连续的城市区域中同质发展和强吸引力;在“强省”战略下,以中西部省会为核心的都市圈迅速发展,成为省域发展的引擎。研究还发现,“新移民”的吸引力与规模和能量水平密切相关。高能大都市地区人口的近场迁移和平行迁移并存,而在高潜力和培育型大都市地区,近场迁移是主要迁移方式,辐射功率依次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和重庆在中国大都市圈“新移民”综合吸引力排行榜中名列前十,从人口流动性的角度来看,这提供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潜力。从人口和经济规模来看,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等城市属于高能耗大都市圈。如何吸引新移民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大都市区引发了“新移民”战争
高能大都市辐射全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近场迁移和平行迁移并存。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移居上海的人口有一半来自长江三角洲,其余来自北京、重庆、深圳、广州和其他城市。高潜力和培育大都市地区主要是近场迁移。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人口众多,60%的外来人口来自该省,当地城市化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增量。
同时,“新移民”在大都市地区不同层次的吸引力也反映在移民人口的结构上。能量水平越高,中青年人的比例越高,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越高,高收入阶层和中产阶级的比例越高,而且年轻、高学历和中产阶级的特征也更加突出。
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群体,他们的就业流动已成为观察大都市新移民吸引力的重要样本之一。中国联通智能足迹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振军在会上发布了《中国人口格局与动态迁移》报告,指出2018年,武汉95所高校32万毕业生中,78%留在湖北,留在武汉的比例高达68%。在湖北之外,毕业生倾向于去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等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这显示出高能量都市圈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人口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未来。随着人口增长方式从自然增长向机械增长的转变,大都市地区之间争夺“新移民”的斗争已经开始。顾强表示,在中国城市化时代,大都市圈已经成为中国区域优质发展的重要起点,周边圈的节点城市和微中心将是未来新人口的集中承载地。与中国中心城市尤其是北京相比,周边节点城市和微中心的规划建设存在明显不足。在“新移民”争夺战中,应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都市区为起点,推动优势互补、优质发展的区域发展和“城镇间”格局的形成。
(编辑乔传川)
标题:都市圈时代打响“新移民”之战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15288.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