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后维权信息多,中消协建议:科学预判、畅通网上渠道
本篇文章823字,读完约2分钟
华云。10月25日-10月2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十一期间消费者权益保护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协会在9月29日至10月10日的黄金周前后,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网络大数据舆情进行了分析。在12天的监测期内,共收集了5,899,238条"消费者权利保护"信息,平均每日信息量为491,603条。
在信息传播渠道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传播主要包括微博、客户端、微信、网站、论坛、新闻等渠道。其中,微博信息量最大,占49.05%;客户信息占25.23%;微信占12.49%。
在监测期间,投诉集中在七个主要行业:在线旅行社、在线售票、在线购物、运输、快递、餐饮和住宿以及旅游业。其中,餐饮、住宿和旅游消费的消费维权信息占20%以上。
“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产业布局
“既有利润驱动的虚假促销,也有提价的机会,还缺乏对假日消费高峰的准确预测,这导致在线预订平台无法发挥作用。还有忽视权益的误解,导致售后服务和客服电话困难。消极行为的原因,如猫和猫。”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首先,经营者应强化“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一方面,积极稳妥地制定规划,完善运营服务的技术保障和机制保障;另一方面,经营者应尊重规则和法律,严格控制活动和宣传,不从事虚假活动。
其次,运营商和地方政府可以尝试使用大数据和其他手段来科学地预测景区和其他消费场所的客流趋势,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
三是相关部门要加强节假日前重点时间节点的检查和监管,特别是要严格监管景区娱乐设施、景区餐厅等与消费者健康和人身安全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时排查隐患,确保万无一失。
四是畅通网上投诉举报渠道,建立舆论监督领导机构与消费者调解组织和各级监管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同步联动机制。通过对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舆论的积极引导和有效干预,平息公众情绪,避免因消费者纠纷引发的舆论爆发。
标题:“十一”前后维权信息多,中消协建议:科学预判、畅通网上渠道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34989.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