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生态王召明:生态扶贫,小草大爱
本篇文章1554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王涛
草蜢生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成长壮大的民营上市企业。是中国草原矿山生态修复的龙头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它依靠“种质资源储备+生态大数据”来准确修复草原、沙漠、矿山和盐碱地等各种生态问题。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结合生态恢复,草蜢生态在精准扶贫、地方公益救助和地方就业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和成绩。草蜢生态创始人汪兆铭在全国扶贫表彰大会暨扶贫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荣获扶贫贡献奖。
草源于自然,扎根于人们的生活
在20多年的实践中,汪兆铭始终将公司业务与扶贫紧密结合。数据显示,公司下属的13个研究所+种植基地以“公司+合作(伙伴)+贫困户”的模式直接带动1260名贫困农牧民就业,平均年收入近3万元。在西藏建设“万亩种苗繁育基地”,惠及178户贫困家庭818人,近200名周边地区的贫困农牧民到基地工作。汪兆铭不仅亲自帮助穷人,还带动团队从事公益事业。五年来,汪兆铭以公司或个人名义捐赠救灾资金和赠款5967万元。
草蜢生态首席执行官高俊刚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需要大规模生态恢复的地区,一般都是环境差、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我们的工作是将生态商业与当地扶贫结合起来。草蜢生态工程在哪里倒下,它就在哪里生根,这个工程往往可以在当地形成一个生态修复产业链。整合当地农牧民,盘活当地资源,修复当地生态,解决当地贫困问题,有效整合当地生产、就业、扶贫等问题。”
高俊刚说:“要想成为一个有基础的生态企业,就必须与当地人民和普通人结合,这样企业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技术+数据构筑绿色长城
近年来,随着中国北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一再强调,内蒙古应建设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并在祖国的北方建设万里绿色长城。草蜢生态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步形成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治理“草蜢模式”。
汪兆铭曾经说过:“要把先进的技术带给每一个牧民朋友,让每一棵草都能发挥它独特的作用。”“每个R&D基地都应该邀请农牧民参与科研,而生态工程应该让老百姓参与”,这已经成为地气的准则。草蜢业务覆盖内蒙古、西藏、陕西、青海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企业开展合作。高峰期年平均就业人数为430万人,有效解决了地区就业问题。
近年来,草蜢生态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如呼和浩特至包头大青山前坡240多公里的“景观林田、湖草”示范区的探索与实践,呼和浩特市退化草地的治理,扎赉诺尔百年露天煤矿和乌海矿排土场的治理,科尔沁沙地和乌拉盖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地的治理,巴彦淖尔市盐碱地的治理,并总结形成了一系列国家级生态修复工程为确保北疆生态恢复,“有种子可用,植物适用”,草蜢生态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草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拥有近2万平方米的种子库,保存了2.7万种中国植物数据和信息,保存了3000多种乡土植物种质资源、5000多份拷贝和3.3万份标本;有100多万份土壤样本。
同时,草蜢生态通过大数据技术量化了一些关键的生态环境指标,实现了“草种产业+大数据”的生态化应用。通过大数据进行环境体检,找到原因,开出药方,并弥补所缺的;通过草种产业的本地培育,针对不同区域“草原、沙漠、矿山、湿地、森林”的环境治理,进行水土改良、选种、系统化、长效化的生态恢复,实现大数据指导下的“生态体检、产业导航”。
汪兆铭曾经说过:“我们草蜢是一个民族企业,一个社会企业,一个人民企业。我们要做的是把爱传递给社会,在发展好企业的同时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愿爱的力量像无尽的草一样蔓延到大地。”
汪兆铭观察了草蜢恢复的胡和塔拉巴尼草原的植被生长情况(照片由草蜢生态提供)
汪兆铭与帮助者进行技术交流(图片来源:草蜢生态)
(编辑乔传川)
标题:蒙草生态王召明:生态扶贫,小草大爱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36331.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