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从三个标准看中国金融进步与否
本篇文章924字,读完约2分钟
我们的见习记者吴晓彤
"评估中国金融发展的标准是什么?"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2019年货币金融圆桌会议暨苏宁金融研究所四周年论坛”上提出了“灵魂问题”。
吴晓求认为,评估中国金融发展有三个标准。首先是金融的演变和发展。评估一项政策、一项技术和一项制度安排是对是错,取决于它是否促进了中国金融功能的升级。“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金融系统一直由以前的融资所主导,并正在走向一个融资和金融管理并重的时代。”
第二个标准是财务效率和安全性。如果一种金融创新的效率提高了,它可以很大程度上覆盖风险,就必须得到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很聪明,会权衡风险和收益。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因此,企业必须披露真实的信息,这样投资者才能获得合理的回报。
第三个标准是包容性金融。普惠金融体现了公平原则,具有逻辑生命力。普惠金融以大众化为重点,“大众化是一种权利,而利益是可能的”,以“利益”为重点背离了初衷。
imi顾问委员、前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主席王忠民在论坛上从金融技术的角度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他认为,第一阶段解决了什么样的新技术可以促进包容性金融的实现;第二阶段解决什么样的制度、规则和制度能够促进普惠金融的实践;第三阶段解决了当普惠金融成为一个初始意图时,如何使金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问题。
苏宁金融研究所所长、江苏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黄金老在论坛上表示,没有金融技术,普惠金融就无法实现。普惠金融对应于大量客户。要想找到一种以低成本为大量用户服务的方法,没有基于数据的准确营销是不可能做到的。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和大量客户并不满足。有必要使用生物识别等新技术来识别用户,并在kyc中做好工作。
好处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降低综合成本(客户获取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以造福用户,降低价格和费用,这与人工智能和云服务等金融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技术或数据让金融变得更容易。”
会议当天,苏宁金融研究院(sif)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金融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逐步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一揽子战略合作机制。
(编辑孙倩)
标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从三个标准看中国金融进步与否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38051.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