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牛打造新材料传奇:凭借微晶闯入世界科技前沿
本篇文章3387字,读完约8分钟
■我们的记者焦岳见习记者张晓宇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一种神奇的“新材料”。20世纪60年代,苏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生产测试线,但未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产品;英国科学家已经发表了200多篇相关论文来研究该产品;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干预这种产品的研发。中国花了20年时间,在湖南湘潭、安徽滁州、江苏无锡和湖北丹江口建立了四个实验基地,但没有取得任何突破。
到20世纪90年代末,该产品诞生在一个“鲜为人知”的企业中,这个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世界级科技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这是什么材料?它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复杂过程?今天,我们将揭开这种新材料的神秘面纱——工业微晶。
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
说到微晶,我们不得不提到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京牛微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牛”)。
该公司前身为邢台玻璃厂,创建于1956年。由于管理不善,这家工厂一度成为河北省的大亏损企业。为了化亏为盈,时任副局长的王长林四处寻找出路。
碰巧,王长林知道了微晶,并对它一见钟情。
“当年,河北省建材局的高级工程师达从国外回来,拿出一块红色的玻璃,告诉我,这叫微晶玻璃。国外被称为微晶玻璃,是新材料家族的新宠。让我们试一试。”王长林向《证券日报》记者回忆说:“当时,只有前苏联进行了长时间的试生产。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微晶,但它们未能实现连续生产。”
根据王长林的说法,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试图制造自己的玻璃陶瓷,但都失败了。
“一开始,我们对微晶的研究是空·怀特的。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借鉴了美国的构成、前苏联的试制过程、中国四大基地的实验经验,以及英国科技团队200多篇专业论文的分析意见。”王长林告诉记者。
“同时,我们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企业微晶研究所。亏损情况下,挤出120万元作为新产品开发成本,科研院所全面推行“三定一包”责任制,科研开发与奖惩紧密结合。此外,工厂还提高了科研开发人员的待遇,所有前任行政领导将保留其原有的工作待遇;不担任职务的,按其工作表现享受部门和部门级别的待遇。”王长林说。
"大家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王长林感慨地说:“1994年,经过72小时的连续轧制,微晶玻璃的中试宣告成功;1995年,微晶生产线建成;1999年生产出合格产品,达到生产标准。迄今为止,中国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工业微晶生产线已在河北省邢台市大规模生产。”
1999年,时任国家建材局局长的张任亲自出席了微晶玻璃轧制鉴定会,并表示“微晶玻璃轧制将为中国建筑材料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同年10月14日,该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微晶的成功发展令人惊叹。就连总部设在英国的世界玻璃协会秘书长也对此感到惊讶,并多次提问。
当时,一位专家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京牛是一家市属企业,其技术和经济实力在国内并不领先。”为什么微晶玻璃在这里诞生?”
王长林回答说:“玻璃工业在技术和经济实力上并不在前列,但我们仍然有发展微晶玻璃的基本实力和硬件要求。”
“首先,公司拥有20多年的玻璃生产历史,拥有一支熟悉技术、窑炉、设备和仪器的专业队伍。从短期来看,通过发展“蓝色玻璃”和“绿色玻璃”,我们可以迅速扭转企业的困境,并为长期提供经济支持;从长远来看,我们将对微晶进行先进的开发和研究,以便在短期内开拓新的市场。”王长林说。
为了支持微晶玻璃的研发,王长林开始寻求企业短期业绩的增长点,“蓝色玻璃”此时进入了王长林的视线。
谈到短期业务的发展,王长林说:“1992年,我在北京召开建材会议时,听到一个消息,‘蓝玻璃’技术已经成熟,市场正在形成。得到这个信息后,我直接去了秦皇岛,问了住在那里的国家玻璃研究所的专家唐教授和王教授。回国后,我立即安排试生产,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蓝色玻璃的研发和批量生产。”
在1992年的全国建筑材料订购交易会上,“蓝色玻璃”吸引了许多客户,公司签署了160多份合同。
“蓝色玻璃的推出让我们摘下了‘输球冠军’的帽子。前三年的周转时间比计划提前了两年半。”王长林用手指了指,对记者算了一下:“以前我们生产白玻璃每平方米6.4元,后来改成生产‘蓝玻璃’,然后每平方米涨到63元。1993年,我们前10个月3302万元的利税中有80%是由‘蓝玻璃’创造的。”
在取得惊人的成就后,王长林又一次爱上了“绿色玻璃”。“1993年7月,当我访问美国时,我发现一些西方国家对回归的自然绿色情有独钟,所以我考虑在玻璃上应用绿色是否会引领一种新的趋势。经过讨论,我们开始开发它。一旦“绿色玻璃”出现,它就充满了全国空白色,并立即成为市场的宠儿。”王长林说:“从那以后,该公司还顺利度过了玻璃行业的低迷,建立了浮法镀膜玻璃生产线。”
构建微晶产业链
R&D和生产的“蓝玻璃”和“绿玻璃”不仅使公司扭亏为盈,还为R&D的微晶玻璃提供资金支持。
“微晶玻璃的研发费用总共投入了10亿元,这是我们赚来的。”王长林自豪地说。“从研发开始到拥有国家微晶产业链,用了28年时间。在这28年里,牛金消耗了两代人的智慧、辛勤劳动和汗水。”
微晶玻璃后期开发总工程师温告诉《证券日报》记者:“1994年,我们达到了微晶玻璃中试的关键节点。我们有三天三夜没有回家,技术工人可以靠着墙睡着。”
“到目前为止,我并不羡慕技术人员能拿到多少奖金。因为我亲身经历了最困难的阶段,技术工人没有假期,每天都在研发一线打拼。这真的很难。”温动情地说。
在2000多名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京牛完成了科技部的一项火炬计划和两项科技支撑计划,并克服了世界性难题。
王长林说:“中国的水泥、玻璃和钢铁产业链形成于70年代和80年代,这些产业链在西方已经成熟。当时,工业微晶产业链尚未形成,工艺、技术、设备、专利、标准和规范都是由京牛创造的。在漫长的风风雨雨和重重困难中,两代京牛人奋斗了28年,形成了中国第一条、世界领先的微晶产业链。”
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毕竟,微晶的特征是什么?王长林介绍:“微晶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无机非金属多相材料,具有高强度、高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它是以微米为基础,由晶核、少量非晶组成的骨架为填料,经高温熔化、滚压成型、成核、结晶和退火而成。它具有重量轻、耐冲击、耐高温、耐腐蚀和耐磨的特点。”
“2002年,公司先后完成了航天微晶和电子微晶的生产;2006年,cnsi);被生产出来;2008年,世界上第一个浮动航天微晶成立;2012年,《工业微晶板材国家标准》完成;2013年,低膨胀微晶玻璃国家标准完成。直到2019年8月27日,经过六年的项目立项、筹备、专家论证、修订、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批和在全国的宣传,创造了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微晶产业链。”王长林如数家珍地说道。
2019年8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微晶板安装工程技术规范》,将于2020年1月1日实施。该代码的发布标志着晶牛微晶产业链的最后一环。
材料科学专家王天河教授告诉记者:“京牛微晶玻璃集团参与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是因为其技术领先。国家有关部门委托他们制定行业标准,这也意味着京牛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话语权。”
据了解,京牛微晶集团生产的微晶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钢铁、煤炭、电力、造纸、建材、矿业等12大行业,拥有1100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可以说,微晶新材料点燃了材料革命,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工程
对于未来的战略规划,王长林期待:“晶牛微晶集团的‘三晶’系列产品将从传统产业向航空航天、航空航天、军事、医疗保健、氢能、核能、新能源利用等更广阔、更尖端的领域转移。”
据报道,微晶制造属于固体废物资源回收行业。2019年7月23日,根据《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专项、资金等)的总体安排。)的要求,并按照《R&D国家重点计划组织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发布了《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等12个重点专项项目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并将其列为第一项。
“未来,公司将从河北铁尾矿向全国铜、金、铝、钽、铌八大基地转移,成为国家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再利用绿色生态工程的主体阵地。”王长林说。
据王长林介绍,公司还将在中国建立8个基地,装备和提升中国传统产业,将京牛三金的效益从1000亿元提高到1万亿元,充分挖掘“三金”产品在电、光、热、磁方面的潜力和市场。
标题:晶牛打造新材料传奇:凭借微晶闯入世界科技前沿
地址:http://www.huangxiaobo.org/hqxw/133387.html
免责声明:环球商业信息网为互联网金融垂直领域下的创投、基金、众筹等项目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本站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环球商业信息网的编辑将予以删除。